跳到主要內容

獸醫師忙著走路? 談動物醫院流程改善

      「我覺得我在醫院整天在走路,哈哈,不是我在偷懶…..嗯?小虎打預防針?好。等等再聊。」S獸醫坐回電腦前,我也退到一旁,像個跟診的實習生。

S熟練地打開電子病例,「唔……是要打年度預防針嗎……還是第一次打?」S皺著眉頭,打開門到櫃檯,翻了翻已經放在櫃檯的預防針手冊,和助理口頭確認後,再回到診間。

 「小虎,請進!」就診的貓咪小虎有點緊張,不停地扭動,很難量到體溫。於是S離開診間,進處理室,從處理台下的收納櫃拿出毛巾,再回到診間。還好,貓咪用毛巾包起保定後,就變得很穩定,成功量到了體溫。但測量體重就沒那麼順利了,貓咪不肯乖乖地停留在嬰兒秤上,於是S決定先秤籠重,等之後貓咪回籠後,再秤總重扣除。

 
             

   經過問診和檢查,確定動物健康、符合施打標準後,S離開診間,穿過處理室,一路到檢驗室的冰箱,拿了一組三合一疫苗。不巧,回診間後抽屜一拉開:打針要更換的27G針頭居然用完了。S嘆了口氣,請飼主稍等一下,又再次離開診間,快步到二樓倉儲區,抓了一把27G針頭,再快步返回診間,抽出疫苗施打。貓咪回籠後,S差點忘了還要重新秤總重來計算體重,還好助理有出聲提醒。最後終於秤完體重,完成門診!飼主離開診間後,S向我苦笑,已經不用多做解釋。

 

減少流程裡的浪費

造成S門診不順暢的原因,顯然不只一個。如果一間醫院裡的每個員工都有40%的時間,浪費在多餘的走動和彌補錯誤上,那院方不只人力成本升高(須請更多人才能完成同樣的工作量),還會讓員工覺得挫折、厭煩,這些都可能影響士氣,甚至影響人員流動率。

        要改善這樣的問題,參考人醫在流程改善上的經驗,會有很大的幫助。在精實醫療1這本書裡,管理人員借鏡了豐田汽車工業的流程改善方式「精實生產」,並將之應用到醫療產業。豐田不斷的改善流程,即使有些改善,只能讓流程少花費幾秒鐘、幾分鐘,但持續累積下來,最終僅需要一般車廠一半的時間,就能開發出新產品。

       書中的管理人員,藉由觀察醫院的員工,在進行某項工作或流程時走動的路線,畫出如下的圖形2,這個圖形被稱之為義大利麵條圖(Spaghetti chart)

 


 

書中的範例提到「一個接受觀察的護士在50分鐘內走了1825英尺。該護士32%時間在走動,只有30%時間接觸到病人。」為什麼會走那麼多路?書中提出了一些思考的方向:

 

p  每個區域之間的配置是否合理?

p  藥品櫥櫃距離太遠?

p  病床旁的供應車或抽屜裡的物資沒有適當補充,所以護士要另外去拿?

p  毯子放在儲存櫃,護士要特地去拿,是否應該放在中心一點的位置?

 

對應到S獸醫的狀況,我們可以先專注在討論以下問題:區域之間的配置是否合理? 存貨放置位置是否合理? 以及流程是否不完整或執行不確實?

 

區域之間的配置是否合理

動物醫院的空間規劃,會將相似的活動,依據功能性進行安排。例如常見的隔間方式,會分成櫃台、診間、藥局、處理室、手術室、X光室等。管理學上將這種設施布置方式稱之為「製程別佈置」。

安排製程別佈置的主要目標,就是盡量讓運送成本、時間和距離都最小化。我們可以測量不同部門間的距離,並計算部門間的工作流量,記錄成如下表:

 

運輸

距離(公尺)

部門配對

工作流量

A-B

20

1-3

170

B-C

30

2-3

100

A-C

40

1-2

30

 

將工作流量與距離,兩者相乘之後互相比較,就可以得到最好的安排方法:在這個案例中,因為部門1-3的流量最高,因此將1,3部門置入A,B兩地應是最合理的,再進一步觀察,因為2-3流量較高,因此2應該盡量與3靠近,而12之間的距離因流量低,則較不重要。

 以上只是簡單的例子,表格可以進一步做得更加完整。因應每間醫院的主要業務不同,最佳的安排方式可能也不一樣。例如心臟專科A醫院,每日使用手術室的頻率不高(工作流量低),但X光室、超音波室使用率非常高,那麼對A醫院來說,就應該盡量縮短診間和X光室與超音波室的距離,而手術室少用,即使規劃在其他樓層也沒關係;但在眼科醫院或家醫科,結論可能會相反。

 醫院的佈置規劃,因為關係到一開始的裝潢、隔間、鉛室安裝等條件,後續並非每個區塊都能調動,應該盡量在創業裝潢時就安排好。至於S獸醫的案例,雖然無法大動作地調動佈置,但存放疫苗的冰箱是可以搬動的。冰箱目前被放置在檢驗室的驗血儀器旁,目的是為了方便冷藏各種驗血的耗材。

 我和S打開電子病歷系統,加總了近幾個月的預防針門診的數量,以及有驗血的門診總量。結果發現,預防針門診的數量,遠高於有驗血的門診。那麼對S的醫院來說,冰箱改成放置到診間旁,或多添購一個診間小冰箱用來放疫苗,可能比較恰當。

 

存貨放置位置的位置是否合理

每一次門診需要用到毛巾時,S獸醫都必須從診間移動到處理室,從處理台下方的櫃子拿出毛巾。假設這個動作需時30秒,一天院內有20個門診需要使用毛巾的話,每日就得多花十分鐘行走。空間越大的醫院,存貨位置不適當造成的浪費就越多。除了毛巾存放位置應該調整或增加以外,針筒、顯微鏡玻片、輸液耗材等等,都應該依照每天使用的頻率來決定存放位置,精實醫療1書內有提供簡易的表格供參考,如下:

 

使用頻率

儲存地點接近度

每小時

伸手可及觸

每次輪班

幾步遠

每天

可以稍微有點距離

每個月

部門儲藏室

每年

醫院總儲藏室

 

書中也建議,應避免把太常使用的耗材,放進抽屜或太低的櫃子,同樣會造成浪費:需開門、彎腰去拿取。如果有多個區域都要使用同一樣耗材,且耗材不貴,可以考慮設置多個儲存點 (例如:毛巾、乳膠手套等),以減少走動時間。

 

是否流程不完整或執行不確實

S獸醫的案例中,在診間抽屜裡已經放了針頭,但如果忘了補充,就要到離診間最遠的儲藏室拿,毛巾或其它耗材,當然也相同。因此,除了合理的存貨放置位置,也需要有完整的存貨管理流程,並確實執行,才能發揮效果。另外,也可以發現一些流程上可以改善的地方,包括:

 

1.          掛號資訊不足:助理沒有將欲施打疫苗的類型、進度輸入電子病歷的主訴之中,造成獸醫師需來回走動確認。應統一規範前台將相關資訊輸入,就不用反覆確認。

2.          量體重的方式繁瑣、易遺漏:緊張的貓要先量籠重,檢查完進籠需再量總重。可以考慮修改流程:前台掛號時,一律先秤總重,進診間再視狀況處理,這樣的話若是緊張貓,獸醫師可以不用再秤總重;或考慮直接使用有秤重功能的診療桌,以簡化更多流程。

3.          診間常用耗材沒有適當補充:應明訂補貨的制度,並確實執行。

 

也許S會告訴我,其實醫院對於以上三點,都已經有類似的規定,但忙起來很容易遺漏。這種記憶上的失誤很常見,應對方式,可以建立「檢核表」「標準流程」來防誤,例如在「助理每日工作檢核表」中,可以列入診間耗材補貨的項目。建立後,醫院必須從上到下,都承諾能確保檢核表執行,否則可能又三分鐘熱度,無法持續:例如,院長可以規劃行事曆,提醒自己不定時抽查,確認每日檢核表都有確實填寫和完成,甚至訂立相關懲戒辦法。至於其它防誤方法和細節,在此先不贅述。

 


經過討論與流程改善後,S只要一打開病歷,就知道疫苗施打類型和進度,需要毛巾保定時,可以直接從診間櫃子拿到。如果貓咪緊張無法秤重,只要再秤空籠重就好。冰箱已經移到診間門口,向外走一步,就可以拿到疫苗,不用再到檢驗室。同時,診間內針頭等耗材的缺貨情形,也大大地減少。飼主等待時間縮短,S也可以專心看門診,不用在醫院忙著走路了。

 

動物醫院如何開始流程改善?

可以參考下列步驟,開始醫院的流程改善: 

1.          選定一個要觀察的流程。優先選擇最頻繁執行、或重要性最高的流程,也可以選擇大家認為最需要改善的流程。

2.          選擇要觀察的對象:獸醫?助理?動物?還是檢體?

3.          設定觀察的起點與終點 (掛完號到領藥離開?抽完血到報告被獸醫師拿到?)

4.          選擇觀察的方式:必須實際觀察,可以在現場,也可以調閱監視錄影,流程或路徑不要用回想或討論的方式:想像和現實總是有相當的差距。

5.          畫出義大利麵圖。

6.          觀察整個流程裡,是否存在浪費或可以改善的環節?是因為區域配置不合理?存貨位置不合理?或是流程上有所缺失或遺漏?

7.          列出改善方案、選出方案、改善流程

8.          效果確認:重新觀察流程,已經如預期改善?是否還可以進一步改善?

 

最後,流程改善,不是進行個一兩次就結束了。好的醫院管理,必需要有持續改善的系統。流程改進不該只有在醫院出現問題時才開始進行。醫院要有一個系統性、常規性的做法、主動的發現問題並進行持續改善。同時,持續進行流程改善,不只是管理人的責任,是每一個人的責任3

  

 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《註》

1.      「精實醫療」於2011年由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出版,翻譯自馬克‧葛萊班的”Lean Hospitals”一書,目前已絕版。可以參閱台灣醫療品質協會於2017年出版的「精實醫院」,翻譯自同一本書第三版。

2.      此「義大利麵圖」非取自書中圖片,在本文僅做為示意圖。圖片來源:https://www.researchgate.net/figure/Spaghetti-diagram-showing-non-linear-travel-by-one-nurse-bank-staff-during-a-morning_fig4_280032503

3.      World management survey網站內用以評分醫療院所的管理水平的二十個問題之一:「持續改善」。連結:http://worldmanagementsurvey.org/benchmark-your-organization/benchmark-your-hospital/

 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獸醫開業到底是月入百萬,還是不如受雇?

       A是一間動物醫院的院長,醫院的定位是家庭醫院,最近開業已經滿一年了。自從開業後,A就非常的忙碌,這次難得有機會和A聚餐。        因為工作的關係,A黑眼圈又深了許多,但是一提到開業收入,眼睛馬上就亮起光芒。他興奮地告訴我,獸醫果然是要開醫院才會賺錢。以前自己受雇的時候,就算有十年經驗,也只能領六七萬的薪水,現在營業額扣掉成本,每個月居然可以領到二三十萬,果然以前的低薪環境,都是因為前老闆把錢吞掉了。甚至有位同學B,聽到A這樣說就躍躍欲試,馬上要找人投資開動物醫院。        A是一個優秀的獸醫師,有很好的學歷,畢業後也從未停止持續進修。但是獸醫畢竟沒學過管理,大部分開業的知識,都只來自前輩的口耳相傳,我和A聊了一會兒後,發現他的計算收入方式有點奇怪。聊越多,發現的問題也越來越多。大約聊了半小時後,我告訴他一個殘酷的事實:「你現在根本沒有比受雇的時候賺錢。」這是因為,A在計算自己醫院的收入和自己的收入時,忽略了幾個重大的關鍵。 1. 折舊:你的成本,有算你當初投資的金額嗎?        現今投資一家動物醫院,如果想要有稍微完整的的血檢設備、X光、超音波等,加上一般的裝潢,花費四五百萬只是基本門檻,更別說如果是想後線醫療或專科醫院,投資金額到千萬以上也不稀奇。        這些一開始開業投資的裝潢,設備,都會依照使用的時間慢慢折損、淘汰,因此就必須列為「折舊」,屬於成本之一。在財務報表上,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項目,雖然你的現金不會因為折舊減少,但你必須將這筆錢保留起來備用,不能算入獲利或薪水之中。        為何需要另外存錢備用?那些錢一定要算是成本,不能算是獲利嗎?不能!因為這些錢,是要維持你的醫院未來永續運作的。舉個例子,假如有一間動物醫院,每個月營收扣掉支出算下來,老闆可以領到7萬元,但沒有將折舊費用算到成本中,也沒有另外將錢保留備用。五年後,當檢驗設備一個一個壞去,裝潢老舊,需要重新購置、裝修時,發現醫院沒有任何存款可以拿出來重新購置儀器(當然設備壽命有長有短,在此先簡化以5年做計算),...

《獸醫開業收入還不如當公務員?雙薪公務員與開業收入估算》

       最近在某些討論串看到,有人在詢問獸醫要如何年入百萬,許多前輩竟然告知「公務員不可能」、「公務員就算了」,建議還是要進大公司或開業。雖然當不當公務員,對許多獸醫來說錢絕對不是主要考量,比較是一個「追不追夢」的決定。        但不知為何,許多人把公務員和「安穩、較低薪」畫上等號。這在目前的獸醫界是錯誤的,而錯誤的資訊還是應該澄清一下:獸醫師薪水不好,即使自己開業也不會因此翻身。高考三等就算都不升官,工作13-14年就年收百萬了,反觀獸醫師大多數都未達這個薪水,甚至開業成功都不比一般公務員,不要誤導了剛畢業的新人。 雖然公務員一開始的起薪不算高(五萬,年薪14.5個月),但整體調薪、年終、考績獎金、退休金等福利加起來,其實遠高於目前臨床獸醫的平均值。        為了一探究竟,我試著計算終生所得,比較公務員和開業的差別。結果,公務員收入竟然優於開業成功(一間GP醫院)。同時,我發現臨床受雇的人除非能終身薪資高於85000,所得才能夠接近公務員(在不考慮沒退休金,並假設體力超好臨床也能做到65歲才退休的情況下)。如果能成功開兩間以上的GP醫院,那就有機會超越雙薪公務員家庭了。        要估算,一定會做一些假設,我讓自己的假設盡量符合業界的平均值計算,如下: 兩個獸醫一組,一組決定先受雇存錢,之後兩人一起開業;一組一起考上高考三等公務員。 從三十歲開始計算終生收入,並假設受雇都能做到65歲,而開業能做到60歲。 未開業組一直將扣掉生活費剩下的錢,每月定期定額投入5%的投資標的。假設每個家庭的生活費是每個月6萬。開業組則是在30-35歲存錢階段不存投資標的(開業基金),35-38歲醫院未站穩時不存投資標的。 開業組在開業前都是以夫妻雙薪計算(雙獸醫)。30-35歲每人平均受雇薪資為6萬。 開業是預設開家庭醫院,非後送醫院或專科醫院。開業成功的定義:預估月營收60萬,自領薪水(兩人)15萬,醫院淨利率15%分紅全拿9萬,等於38歲開始每個月有24萬收入,若是開兩間則每月有33萬收入。假設開業成功的機率是100%。當然,開業也可能賺更多,但並不容易,本次假設是前線醫院的平均偏高值。我自己待過的GP醫...